2013年11月4日 星期一

MIT OpenCourseWare

MIT OpenCourseWare | Free Online Course Materials

人愈遠,心更靠近

在一般人的認知裡,親密關係需要靠緊密互動來經營,也因此,「遠距戀愛」一向令人覺得障礙重重,似乎註定失敗收場。而近期一項發表於《溝通期刊》的研究報告指出,其實遠距伴侶並不如一般大眾想得那麼疏離,反而因需克服距離的障礙,使得溝通更緊密,彼此間的親密感甚至更勝一般伴侶。

近年來,心理學研究開始關注遠距關係,許多研究調查證實遠距關係的品質也能像近距離關係一樣,有些甚至發展得更好。在這一次的研究中,學者調查遠距伴侶和近距伴侶一周的互動,瞭解他們各自以什麼樣的方式聯繫、自我分享的程度、體驗到的親密感,以及判斷對方的感受與自己是否相同。結果發現,遠距伴侶的聯繫頻率較為穩定,溝通的內容也比較深入,彼此在情感層面上其實是更加緊密的。

學者進一步分析,遠距關係能比一般關係親密,有兩大原因:1.遠距伴侶彼此坦露、開放得較多,因而增加了心理層面的親密度;2.遠距伴侶由於無法參與彼此的生活細節,會將伴侶理想化,更有助於維持情感。

學者表示,雖然距離是維持關係中的一項挑戰,但可別忘了伴侶間的互動也要隨著環境做調整。

拜網路科技所賜,今日的遠距伴侶有許多方式可以打破距離限制。此外,遠距伴侶的數目也有增加趨勢,以美國來說,目前約有三百萬對遠距夫妻;有25%∼50%的大學生在談遠距戀愛;有75%的大學生曾經經歷過遠距關係。可見,遠距戀情已愈來愈普遍。連芯

神祕蘑菇:松露

文/Eugenia Bone;節譯/呂玉嬋

假使你因為不知道從何著手,又害怕當了冤大頭,所以從未買過松露,沒關係,並非只有你這樣。認真鑽研烹調的業餘廚師,甚至是美食專家,也經常在購買松露時受騙上當。

要買到好品質的松露其實相當困難,而且永遠所費不貲。購買松露的過程充斥各式各樣的騙局,經常讓人懷疑享用松露的用餐經驗,究竟是否值得冒上破財的風險。另外,很多人為了一啖傳說中的美食,花了一大筆錢,事後卻覺得自己像個傻瓜,因為聽別人說得天花亂墜,但親嘗的滋味並沒有想像中美好。

想真正品嘗到松露的美味嗎?那麼我建議你,先稍微了解松露奇特的生態,以及松露交易市場奸詐的一面。

松露是長在地底下的菌菇,孢子成熟時,真菌會釋放出多種元素組成的香氣,以吸引動物靠近。動物挖出松露,松露的孢子便散布開來。一般人比較喜歡食用的松露種類,它們的氣味特別容易吸引豬,因此傳統做法仰賴豬來尋找松露,但也有人靠狗尋覓。

馬力歐是一位退休的理髮師,一旦入秋之後,他就每天帶著他那隻活潑的狗踏遍托斯坎尼小山谷,尋找白松露。小狗一聞到松露,便開始瘋狂掘土。松露的外表並不引人注目,說難聽一點,它不像小狗從土裏發掘出來的,倒像是牠所排出的廢物。

不過,它的氣味多麼美妙,彷彿一顆帶有硫磺味的愛情炸彈爆炸。松露本身其實沒什麼味道,賦與其滋味的是氣體。用來描述松露滋味的字眼不少,像是霉味、蒜味、土味、沒加熱的洋蔥、香甜的體味─這些說法都不得要領。松露之所以難以抗拒,原因在於它的香氣與哺乳動物性費洛蒙的化學成分十分相似,因此食用松露,甚至只是聞一聞,都會給人一種吃下麻藥的沈醉快感。

松露品種繁多,以氣味最濃烈者最為昂貴,也就是義大利白松露與法國黑松露。市場價格波動頻繁,二○一二年秋冬,每二十八公克白松露的零售價格高達三百五十美元(約新臺幣一萬元),黑松露大約是一百八十美元(約新臺幣五千元),而二十八公克的量,大概只能「裝飾」兩道主菜。

松露昂貴,主因是種植不易,要再找到野生的品種也很難,加上氣候變遷,適合生長的土地面積日漸減少,松露的產量自然也就愈來愈少。當然,市場的高需求量,也是價格高居不下的理由。

不過,一般消費者經常覺得花大錢卻沒有享受到所謂的珍饈,因為他們嘗到的松露已經過了最佳賞味期,不再散發出能夠衍生出好滋味的香氣。以歐洲松露來說,濃烈的氣味大約在四天後就開始消散,從第五天開始,松露的氣味愈來愈淡,但價格依然不變。

因此,想要享受新鮮又香氣濃郁的歐洲松露只有兩種方法,一是前往產地(義大利產季在十月與十一月,南法產季在十二月與一月),二是前往能夠在付款前聞聞松露味道的店家購買。不過,一般消費者想在市場上買到好的松露其實也不容易,因為多數賣家偏好與大宗進貨的餐廳做生意,新鮮的松露多半送往餐館,而聲譽良好的餐廳也往往竭盡所能取得市面上品質最好的松露。

全球暖化 經濟產值恐減2%

據聯合國(UN)初步研究報告,全球暖化對全球經濟、糧食生產、淡水供應及人體健康的危害程度,將日益擴大。

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(IPCC)分析報告顯示,全球氣溫比工業化前上升攝氏2.5度,可能導致全球經濟產值最多損失2%。

該報告顯示,在本世紀結束前,氣候變遷將使農作物生產量的中位數在本世紀中每十年減少2%,且熱帶國家面臨的風險最高。研究人員並預測截至2050年,全球農作物需求將每十年增14%。上述預測較IPCC的2007年報告更令人擔憂,當時預測若全球氣溫上升1至3度,全球糧食生產將維持成長。

研究人員表示,氣候變遷對農作物及陸上食物生產的負面衝擊,較正面影響更為普遍。他們說:「近期糧食及穀類價格飆漲,顯示主要生產地市場目前容易受極端氣候影響。」

根據報告內容,氣候變遷可能已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。研究人員相信,到本世紀中葉,全球暖化將導致現存健康問題持續惡化,並在本世紀結束前使許多地區的健康欠佳人數增加。民眾傷亡及患病機率將增加,原因是熱浪、火災頻率提高及糧食生產下滑導致營養不良。

總體而言,研究人員預測,若氣溫較工業化前上升攝氏2.5度,全球產出將因此下滑0.2%至2%;若氣溫上升逾3度,對經濟所造成的損失目前仍無法估算。